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桂林KTV招聘网 > 桂林热点资讯 > 桂林名言/句子 >  任何人都有学习的权利任何人都应当追求高的学历并掌握与此对应的

任何人都有学习的权利任何人都应当追求高的学历并掌握与此对应的

2022-12-24 12:57:38 发布 浏览 656 次

任何人都有学习的权利,任何人都应当追求高的学历,并掌握与此对应的能力和知识,这无可厚非。但是生活的贫困,却使相当数量的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句美好的空话。而金钱则助长了不学无术、买卖文凭的行为。那种交了费就给文凭的做法必须杜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上为国为民的正途。

生存是第一要义。在贫穷的农村,只有解决了生活问题,才有可能发展教育。虽然教育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趋美好,但是,贫困使得教育资源稀缺。在这个世界上,穷人是艰难的。而在迈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之后,再搞“贵族学校”,再根据钱袋的分量来取舍人才、培养后进,就是对历史的嘲讽。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子说:“不到想要求得明白而不得要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等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侧面的知识,不能类推理解到其他几个方面,我就暂时不再教给他新的东西。直到他对已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再开始教授新的内容。”

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王安石曰:“以谓其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将善其口耳也。”

刘宝楠《正义》:“人于学有所不知不明,而仰而思之,则必兴起志气,作其精神,故其心愤愤然。”

解惑与质疑

立人为先,授业其次。《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学习的目的,首先是要建立做人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亲近民众,融入生活,努力达到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因此,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着眼于修正受教者的行为,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德行。

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悉心指导的原则,充分地尊重和调动学生的天资与潜能,而不是一刀切式的以相同的时间进度衡量一切。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在充分发挥求知者个人的天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以求知者为主体,将解惑与质疑相统一,不进行“一刀切”式的强制训练。我们现行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不仅丢弃了古人的经验,而且背离了教育的目标。采用着一套标准教材,却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是大家都坐在一个教室里,在一个规定的学期内,学完大纲中确定的内容。即使天资很高,也不能多学一页,一学期就是这一本书,不能超前。如果是反应稍显迟钝的,也必须在这个学期学完这本书,至于到底学到什么程度,只是表现为一个以偏概全的分数。下学期就要读另一本书。而对于一般才智的人,就是这本书,少读一页也不行。如此下来,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大家都用了同样的时间,学完了规定中相同的课程,结果天才的锐气被磨掉了,可提升的迟钝之人的信心被磨灭了,正常天资的人的自信被磨疲了。于是,假以时日,经过这个教育程序的标准,大家的水平都一样高了,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古人则不同,选定教材后,你可以三年读完,达到相应的水平,也可以三十年读完,再给予承认,充分考虑了每个人不同的状况,只以达到的知识水平为评价标准,而不以时间为标尺。

让求学者学会读书。“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给求知者以充分的自由和时间,任其自由思考,自主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探索意识、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能够发现问题,就有可能对已有的结论提出疑问;而通过自己的求证,就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知识。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老师给予指导,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求异,学会创新。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吊丧时,在居丧的人旁边吃饭,从来都不吃饱。孔子在这天为吊丧哀哭过,就不唱歌。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